2023年5月10日

《學習如何學習》擺脫低效勤奮,提升學習成效

從小到大,你是不是覺得求學的過程很辛苦,總是拚了命的在學習,但是學習的成果卻不如預期;即便出了社會,作為上班族或當個老闆,都還是得在職場中,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。

除了職務變換,隨著進入人生不同的階段,我們也身兼多個角色,而且也是第一次學著扮演某些角色,比方,當個新手父母、轉職換工作,到了新的公司也是要學習;即便在同一家公司裡服務,升遷了,從職員的身分,轉換為基層主管、中階主管、高階主管;抑或是在同一個職務內,你得接受不同的專案和挑戰。

所以,長大後的我們,仍然得持續學習,生活是忙碌的,所以,我們對於學習,更看重的是,如何讓我們投入的時間成本,在學習成效上發揮最大的價值。這篇分享《學習如何學習》這本書的閱讀筆記,要來了解如何提升我們的學習成效。

為什麼要看這位作者教我們「學習如何學習」?

這本書的作者是王專,他是中國補教名師,也是總裁等級的高階主管。那為什麼要看這位作者教我們學習如何學習?

作者王專出身在務農的家庭,家庭經濟有限,所以讀書都是靠自己,但在他的人生,卻創下幾個紀錄,包含:只花三年的時間,完成大學四年的學業,在職場上也是好幾次快速升遷,更在30歲的時候,成為助理副總裁的高階職務,並且好幾度在該企業中獲獎,最後還榮獲中國新東方20年功勳教師獎。由於他本身是學習的愛好者,在他的人生各階段成長快速,透過這本書,你可以看到,作者學習成長模式,還有他的經驗和方法。

作者王專的「知行合一成長體系」

關於作者採用的學習法,他有一套自己的學習系統,這個核心思想採取,中國古代王陽明提倡的「知行合一」,作為他學習的中心思想,他把自己的學習方法命名為「知行合一成長體系」,用這張圖,可以完整俯瞰他的學習模式,一共有四個步驟:知識輸入、卡片管理、建構體系、和實踐應用。在這體系下,他使用到幾個常見的學習法:比方,閱讀法卡片盒筆記法、主題式學習、反思式思考、以及心智圖與流程圖等。

資料來源:王專 (2023)。《學習如何學習》,頁30,知行合一成長體系圖。台北:方言文化。

以下,我根據作者的學習架構,按照步驟來說明,幾個我覺得有趣的重點。

一、知識輸入

首先,第一個步驟,是知識輸入的管道,跟我讀過的其他書籍都是一樣,都是從這幾個管道來取得知識。但這邊可以特別拿出來講的是,在觀察生活來學習的方法上,他提供了三個方法,包含:回饋分析法好壞對比差異法、以及提煉案例法

  • 從觀察生活來學習的三個方法
  1. 回饋分析法:所謂的回饋分析法,這部分就是「覆盤」的概念,也就是你要去比較事前的判斷,跟後來的結果相比對,分析造成偏差的原因,並且進行改善。
  1. 好壞對比差異分析法:生活中我們看到許多強者,但不是在表面上看強者哪些地方很強,然後就直接模仿,而是要去看,強者,跟普通人,在做同一件事情的時候,彼此之間的差異是甚麼,那個差異的地方就是關鍵所在,也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。
  1. 提煉案例法:作者他舉了一個例子,讓我非常印象深刻,他說到疫情的關係很多人叫外送,結果公司一堆人叫外送,後來導致有五層架子上有不同食物,所以中午的時候他要找他的餐點,常常找不到,就要打電話問外送員,他把食物放在哪一層,結果外送員也記不清楚,說不知道。

知識輸入的策略、方法採主題式學習

除了知識輸入的管道之外,知識輸入的策略上,他特別點出,找尋內容來看的時候,要考量資訊的品質、還有多樣性;而知識的學習方法上,採取主題式學習

主題式學習如何選主題:

  1. 主題是靈魂
  2. 選一個近期用得上的主題
  3. 感興趣的主題

主題式學習如何建構學習內容?

  1. 列「主題內容清單」
  2. 一個階段只啟動一個主題,不要兩個或以上
  3. 內容要多元:不同作者、國內外、資料來源管道多元
  4. 秉持原則:多樣、高品質

圖說:主題內容清單。資料來源:王專 (2023)。《學習如何學習》,頁91,知行合一成長體系圖。台北:方言文化。

主題式學習/主題式閱讀是拼拼圖,不是找答案或找寶藏

  1. 多樣性、多面向、多種聲音
  2. 不同作者的觀點
  3. 不同資訊的來源:書、課程、生活
  4. 重要人生結論,要經過主題式學習再下定論

小型主題式學習的概念:

  1. 羽量級
  2. 凡事要成為腦中觀點的事物,都會做一次主題式學習
  3. 不一定要讀多少本書,而是看幾篇觀點不同的文章
  4. 相信一個觀點之前,至少啟動一次小型主題式學習
  5. 不擔心碎片化,而是擔心片面化與極端化

主題式學習效果沒有預想來得好的可能原因

  1. 一直關注自己認可的知識,對其他觀點視而不見
  2. 只看自己認可的知識是複習,而不是學習
  3. 學習,讓人成長;複習,加強過往
  4. 主題式學習做得比較好的人,通常把一件事情理解成多面體 ⇒ 多樣化/多面向的重要

內容品質優劣的2個評斷方法

對於內容的品質好不好,他提供兩個評斷的方法:一個是採用內容價值評分表;另一個是看可以做出幾張卡片筆記,來判斷知識的濃度。

我們先來看「內容價值評分表用這張表,你去看你要看的這本書或課程,符合哪幾點,有符合的就得一分,通常有得到一分的就稍具價值,可以看;如果得到兩到三分,就值得看;得到四分以上,這個內容不僅值得看,而且還可以重複看幾遍。

資料來源:王專 (2023)。《學習如何學習》,頁74,知行合一成長體系圖。台北:方言文化。

判斷知識濃度的另外一個方式,就是看這個內容,可以做出幾張卡片筆記。例如書本,隨便看10頁,這10頁讀完後,你看可以做出幾張卡片筆記,一張卡片筆記只記錄一個知識點,如果是10頁的內容,至少可以做出一到兩張卡片筆記,如果做的卡片筆記越多,表示他的價值濃度越高,也就是含金量越高。

二、卡片管理

再來,進入到學習系統的第二步,也就是卡片管理的部分

很明顯的,作者就是用卡片盒筆記法來操作,詳細的卡片盒筆記法我不多說,可以參考本網站中,有關「卡片盒筆記法」的閱讀筆記。

關於這本書作者提到的卡片筆記,這邊分享兩個重點:包含他的卡片筆記的版面結構、卡片筆記的命名方式。

1. 卡片盒筆記的版面結構

首先,在卡片盒筆記的版面結構上,他的卡片上半部,是自己寫的內容;卡片下半部,是放原文摘要和出處,這部分就跟《打造第二大腦》這本書的知識萃取概念雷同,也就是把自己寫的筆記摘要放在上頭,原文和出處放在卡片筆記下方。

2. 卡片筆記的命名方式

再來,就是他的卡片筆記的命名方式。這部分也很值得一提,就是他用三個分類名稱,來做為卡片筆記的名稱開頭,包含:觀點卡、方法卡、案例卡。所謂的觀點卡是記錄怎麼想,方法卡是記錄怎麼做,案例卡則是讓怎麼想、或怎麼做,變得直觀的內容。

卡片名稱標上這三個分類的其中一項後,後面接上這張卡片的關鍵標題訊息。關於卡片筆記的命名方式,這點我覺得很可以學,很受用。像我在做這本書的閱讀筆記的時候,大家從畫面上就可以看出,我就是採用作者建議的卡片筆記分類方法。

三、建構體系

接著,來到學習系統的第三步驟建構體系的部分,包含畫體系寫系列文章

這邊談一下畫體系的部分,他採用心智圖流程圖

當卡片筆記累積很多的時候,透過心智圖,主要是用來畫出分類邏輯;而透過流程圖的話,可以看到這些分類要素之間的關聯性,之間如何流動,與看出彼此的關係。

四、實踐應用

最後,學習系統的第四步,也就是實踐應用的部分。

我最近讀了幾本書,我發現近期有關閱讀和學習方面的書籍,很多都開始談到「實踐」這件事情。有的書籍提到的實踐方法,是我們把學到的知識內容,內化後,透過文字、圖像、影音等方式,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、講給別人聽。

但《學習如何學習》這本書,還有前陣子我看另一本,也是中國作家寫的《閱讀變現》,這兩本書談到「實踐」,不只是把書裡的知識理解內化後講給別人聽,更重要的是,挑出書裡的某件事情,化作實際行動去做,然後,覆盤和檢核,看有沒有讓自己變得更好

除了強調在生活中落實書裡的知識之外,在實踐應用的單元裡,有兩個觀點要提:一個是「小勝」,另一個就是「覆盤

1. 小勝

小勝這個概念跟我平常的生活哲學蠻像的,就像我覺得多年沒運動的我,突然要我慢跑,我覺得很困難,但要我去走40分鐘到1小時的快走,這個我覺得難度比較能讓我持續做下去,而且做完會有一點小小成就感,覺得至少我達成這個小目標,小勝的概念就是創造小小目標,小小的勝利感,而不是靠意志力和毅力去達成一個大目標,因人類的意志力其實是薄弱的。

2. 覆盤

另外,覆盤這個觀點,我已經在好幾本書裡看到,強調我們要定期去檢視我們目標與實際之間的差距,針對有差異的部分,找出問題的原因,進行調整,才會學習往前,成效才會出來。

尾聲

這本書我覺得蠻輕鬆好讀,我很喜歡這本書,在一開始帶出他的學習成長的架構,書的後面還有他的思維導圖,也就是心智圖,我是先看心智圖後,再來閱讀這本書,然後閱讀的速度整個加快非常多,而且邏輯也很清晰。書的結尾,作者還把各章節重點整理出來,讓讀者讀完之後,有總複習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