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4月25日

成為知識的淘金者!挑選資訊的 4 個準則,讓你的筆記內容含金量爆表!│《打造第二大腦》獲取資訊 Capture篇

我們周邊有海量的資訊,感到有價值的內容很多,難道我們都要花時間把它做成筆記嗎?到底那些資訊要記下來,做成筆記的內容?獲取資料的標準是甚麼?這篇內容,將教你成為知識的淘金者,告訴你挑選資訊的四個準則,讓你的筆記具備含金量,在未來成為你創作與表現的素材。

筆記不是為了幫助我們的大腦記得更多事情,而是筆記作為我們的備援系統,分擔我們第一大腦的記憶工作,讓我們的大腦有時間去思考和創作。但是,獲取資料的標準是甚麼?哪些項目可以成為我們的筆記內容?

知識管理大師Tiago Forte針對我們如何《打造第二大腦》,他提出了四個步驟:也就是獲取資訊(Capture)、組織筆記(Organize)、萃取精髓(Distill)、和表達成果(Express)這四項,濃縮這四個字的英文字母後,就是CODE。其中,關於第一步驟,獲取資訊,Capture,就是在探討我們要獲取那些資訊,用甚麼樣的標準,去決定我們要記載哪些事情。

最主要的方向就是,從「好奇心」、「直覺」、以及「引起你的共鳴」這幾個點出發,這幾個點作為一個方向,這個觀點,跟卡片盒筆記法的提出者,尼可拉斯‧魯曼的筆記心法一樣,都是去記錄自己感興趣的部分,總之,你發現這資訊引發你好奇、讓你感興趣,或你有共鳴,記下來就對了。

但有一件事情要特別提醒,就是我們做筆記的時候,很多人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,我們會把我們已經知道的部分做成筆記,包括我也是一樣,有時候也會這樣,但作者提出,我們要做的筆記是那些我們原本不知道的部分,或是引發想法的部分。

還有一個觀點很棒,就是你把做筆記這件事情當作在「策展」,把自己當成一個策展人,去精選內容、重新編輯和詮釋這個資訊,過濾掉不必要的資訊,保留珍貴與值得收藏的項目。

那麼,你決定哪些資料要被納入筆記中,作者提出四個判斷的準則,分別是:這個資訊對你有沒有啟發、對你有沒有用、跟你有沒有關聯、有沒有讓你意想不到。

所謂的有啟發,就是可以觸發你想像力或引發想法的素材;就像我之前讀一本書,叫《整理想法的技術》,讀的時候我就受到啟發,想進一步去找「怦然心動的整理術」,想看看想法的整理和家裡的收納之間有甚麼關聯性。

而第二個準則,所謂的有用,就是派得上用場的內容,就是比方你日後要做簡報,平時可能蒐集一些案例、笑話、圖片、統計資料等,這些都是未來做簡報時用得上的素材。

第三個準則,所謂的有關聯,就是這個資訊跟你相關,例如你的想法、反思、你的回憶、人生記事或日記等;

最後一個準則,這個「意想不到」的意思是,你原本相信某件事情,或已經知道某件事情,但是這個資訊卻顛覆你既有的想法,跟你原本的觀點有衝突的,讓你會產生:欸?這樣的反應的內容,你就可以記下來。

關於要把那些資訊納入筆記中,可以看資訊對你有沒有啟發、有沒有用、跟你有沒關聯性、以及是否讓你意想不到,或有觀點衝突的部分,這些準則可以幫助你評判是否保留這個資訊。

另外,資料的來源還可以劃分成,來自外部世界,以及來自內在思維的部分。透過分成內部與外部,讓你在做筆記的時候,可以留意哪邊可以找到素材。

外部世界的資料來源有甚麼呢?像是會議記錄、報告、閱讀或學習、或是你逛社群網站看到的內容,聽Podcast或看youtube影片也是,你可以做成你的學習筆記,也可以把影像圖片和網頁等資料蒐集起來。

而內在思維的資料素材,包含像是你聽到的故事,或是你自己的故事、日記、感想、反思、洞見、靈感、你跟家人或朋友之間的對話等,這些跟親身經歷有關的,聚焦於細節,以及品味人生的每個時刻。

你可以設定每天要從外部和內部,各挑選一種類型來寫筆記。像作者就有訂每日小目標,就是每天要寫兩個筆記,筆記分別從外部世界取一個,以及內在思維取一個,來當作他當天兩個筆記素材的來源。

最後,我們回顧一下獲取資訊Capture的內容,周邊有這麼大量的資訊,到底哪些要記下來,成為筆記內容?主要根據我們的好奇心、興趣和引起我們共鳴的內容,當作我們做筆記的方向。但是,不要去記錄那些我們已經知道的部分,而是要像個策展人一樣,展示重點與保留珍貴得下來,可以透過四個準則,來判斷哪些資訊該進入到我們的筆記中,包含:是否有啟發、有沒有用、跟我們是否有關,以及是否讓你意想不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