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4月22日

讓你的筆記有高投報率!別再做一堆沒用的筆記了│教你4個步驟《打造第二大腦》!

相信你知道寫筆記可以幫助我們,點出知識的重點,減輕大腦的負擔,讓大腦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或創作。但是,我們常常寫了一堆筆記,卻沒有好好運用。那麼,要如何讓我們投入時間和心力所寫的筆記,在未來對我們的幫助達到最大化呢?

這篇內容會告訴你,哪些資訊可以納入我們的筆記,這個的評判標準是甚麼,以及優化整理和組織筆記的方式,還有怎麼做出含金量高的筆記,讓你不要再做一堆無法幫助到你的筆記。

《打造第二大腦》是知識管理大師Tiago Forte的著作。這本書主要教我們如何透過數位筆記工具來打造第二大腦,作為我們的備援系統,讓我們的大腦可以專注於思考和創作。

打造第二大腦的方法包含四個步驟,也就是CODE,分別是獲取資訊、組織筆記、萃取精髓和表達成果。這四個步驟恰好可以回答我們對於筆記的這些疑問,包含:

  1. 哪些資訊該被記錄成筆記?
  2. 如何將這些筆記分類?
  3. 如何萃取知識精華?
  4. 如何將筆記串聯起來進行創作?

首先,關於我第一個問題,資訊這麼多,那麼哪些資訊該被做成筆記?

第一步驟:獲取資訊 (Capture)

按照作者提出的四大步驟的第一步,獲取資訊來說,重點是根據你的好奇心和直覺,對那些有產生共鳴的資訊來記載就對了。你可以用四個準則來看,這些準則是:啟發、有用、有關聯、意想不到。

所謂的啟發,是指那些能夠引發你思考或啟發靈感的資訊;所謂的有用,像是簡報用的圖片或案例;那甚麼是有關聯呢?有關聯則是指與你的想法、故事或與朋友對話相關的內容;而意想不到,則是指那些跟你原本想法有衝突、打破你既有觀念的部分。

針對我的第二個問題,如何整理和組織筆記,以發揮筆記的價值?

第二步驟:組織筆記 (Organize)

在這裡,我們不會用「種類」來分類筆記或資料,而是採用「可操作性」來做分類。

作者提出了一個名為PARA的分類法,包含了專案、領域、資源、和封存。

專案(Project)是針對短期進行中的任務,這些任務有時效性,而且可以有被完成的一天。

領域(Area)則是你長期以來負責的人事物,比方說你家的寵物、小孩、另一半或朋友,甚至是你的住家、在公司裡你服務的部門,你面對的主管或下屬、平行單位或外部廠商等等。

資源(Resource)則是你感興趣的主題、你的靈感或想法等,甚至是你正在學習或閱讀的筆記等等,這些是未來可能有一天會被你用上的。

最後一個是封存(Archive),只要是已經沒有操作性、已經完成,或是你不感興趣的部分,都可以挪到封存的資料夾,等待未來某天有類似的專案時再拿出來參考。

關於我的第三個問題,如何萃取知識精髓?做個含金量高的筆記?

第三步驟:萃取精髓 (Distill)

作者提出累進式摘要法。簡單說,就是先摘錄筆記,再標粗體,接著畫線,最後寫執行摘要,共四個步驟,這種方法非常容易操作。

讓我來舉個例子:假設你在閱讀一本書時,書中提到了杜威的分類法。當你查詢了相關資訊之後,就把這段摘要貼到筆記中。然後,你可以瀏覽整段內容,標記出你認為重要的部分並用粗體標示。接著,你可以用螢光筆劃出更重要的地方,最後寫出這段的摘要,放在最上方。這樣,未來查閱筆記時,只需看最上方的摘要,就能迅速理解杜威分類法。

最後,第四個問題:如何串聯筆記來進行創作?

第四步驟:表達成果 (Express)

打造第二大腦的第四步驟,也就是表達的部分,作者提出了一個觀點,稱之為「中間產物封包」。這指的是許多產品或創作都不是一次完成的,通常會有初稿、原型、草圖、模組或試播帶等等,也就是半成品。除了半成品之外,過去專案已完成的成果,或是你曾經萃取出精華的筆記,或是曾經提案過,但沒有被採用過的內容,這些都是「中間產物封包」。

此外,我們每次在社交媒體上分享的貼文或小圖片,都算是一種小規模創作。我們要善加利用「資源再次利用」的原則,將這些小規模創作,和中間產物封包,相互串聯,重新組合成新的成果。這樣做,可以有效地提高我們的創作效率,並讓我們的大腦更有組織性和創造力。

《打造第二大腦》跟《卡片盒筆記》之間的差異?

關於這本書的心得,我認為《打造第二大腦》這本書的核心概念,和《卡片盒筆記法》的概念非常相近。但是,《打造第二大腦》這本書提供了更多實際操作的建議,使讀者能夠更有效地整理和利用筆記。

這兩本書都強調,平常就要針對自己感興趣的部分進行筆記,以便在未來可以發展成文章或創作的素材。卡片盒筆記法提出了從下而上的筆記累積方式,最後將不同的知識卡片串聯起來,形成文章的初稿。而《打造第二大腦》這本書則強調,基於好奇心與感興趣的部分來獲取資訊、組織筆記、萃取出知識的精華摘要,最終將這些素材組成一個成果來發表。這兩本書提出的筆記大原則是一致的。

不同之處在於筆記的形式。《打造第二大腦》建議使用數位工具來進行知識管理;而《卡片盒筆記法》的筆記形式則是採用卡片的形式,但現在有許多數位筆記工具,設計的時候依循卡片盒筆記法的精神來設計,例如Heptabase或Obsidian。

另外,《卡片盒筆記法》的內容比較偏心法的傳授,而《打造第二大腦》這本書不僅有心法,更提供了非常實用的技法,具體的讓我們知道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識系統。

用心智圖回顧《打造第二大腦》

說到這裡,讓我們總結一下,打造第二大腦有四個步驟,分別是獲取資訊、組織筆記、萃取精髓,以及表達成果,用這四個字取英文字母組成CODE,就是打造第二大腦的四步驟簡稱。

獲取資訊是打造第二大腦的第一個步驟,透過好奇心與興趣,以及引發共鳴的部分,來獲取資訊,做成筆記內容。

組織筆記是第二個步驟,使用「可操作性」的這個標準,把資料分類,這個分類方法叫PARA法,按字母分別代表:短期任務的專案、長期標準的領域、靈感想法和學習方面的資源,以及最後一個分類,把那些已經完成、不具可操作性的資源,把它們封存起來,等未來有類似專案的時候,再拿出來參考。

萃取精髓是第三個步驟,使用累進式摘要法,一共有四個階層,包括先摘錄內容、再標粗體、接著畫線,劃出更重要的內容、最後寫執行摘要,把知識的精髓萃取出來,讓未來要用到這個知識精髓時,可以一目了然。

表達成果是第四個步驟,把握一個概念,就資源再利用,即使你手邊有小規模創作,或是半成品、甚至某專案的完成品,都可以互相兜在一起,重新組合後,變成一個新的成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