肚子餓的記憶
自國小開始我就莫名其妙地比現在的我獨立,自己想做什麼就去做,因此國小國中的我常愛在台北市亂跑。特別到了國中的寒暑假,學校推薦我們平常可以到一些地方去參觀或看看,像是歷史博物館、美術館、科學館、植物園、科技展示中心...等等,知道如何抵達的公車後,自己就裝備行囊出發。
爸爸知道我會亂跑,弟弟妹妹還小沒有人顧,但我又想亂跑,爸爸就要求我要出去可以,但一定要帶著弟弟妹妹跑。我雖不願意,但是很無奈地父命難違,而我又擔心最小的弟弟很可憐,所以肩負起做大姊的責任。
小的時候,應該說在大學前都是如此吧,不過最嚴重的就是在國中國小時期。我們平常都是沒有任何零用錢的,因此當傍晚時分,我跟弟弟妹妹們肚子餓了,我們都會在家裡找哪裡有零錢可用。
大家把身上的零錢跟家裡地板角落找到的零錢湊齊,傍晚五點的麵包店正好烤出香噴噴的麵包,弟弟妹妹們派我出來買麵包回去,我眼望著一個個香噴噴的麵包,但我卻不能買,因為買那樣的麵包只能一個人吃,所以,我跟弟弟妹妹湊出來的錢,只能買半條土司。
帶著半條土司回家,弟弟妹妹們很興奮地吵著要吃麵包,我們三個姊弟妹還得分配誰吃幾塊土司,吃完土司後,我們總覺得不夠。
回到一開頭說的,由於我常帶著弟弟妹妹們亂跑,於是去參觀的費用增加,但我們卻還是沒有零用錢,我只能拿著中午吃飯剩下的幾十元作工車及支付門票費,身上又只剩零錢幾塊了。
我想到有一次,在我13、14歲的時候,帶著弟弟妹妹到南海路那邊的科學館玩,玩到閉館時已經又是傍晚四五點時,當時下起一絲絲的毛毛雨,我們沒有帶傘,這時候我們三個人又肚子餓了起來,特別是只有8歲的弟弟,他那時候小小的好可愛。
在科學館與歷史博物館的出口處有一台賣泡麵的機器,就像賣飲料的投幣機,投幣下去飲料掉出來。賣泡麵的機器跟賣飲料的機器依樣,只是他掉下來後,你必須打開泡麵把裡頭的著料到進去,在放在機器的一個口中添加熱水。
我們三個躲在賣泡麵機器下,因為上面有一個小篷子,能夠勉強讓我們遮雨。我們在小篷底下湊錢,我叫弟弟妹妹們把他們身上的零錢跟我的都湊在一起,扣除足夠我們做公車回家的零錢後,僅能購買一碗泡麵。
於是我們將身上僅有的零錢(扣除坐車錢),買了晚泡麵在毛毛雨中,三個人躲在小篷中分享一碗泡麵,我負責誰吃一口,誰吃下一口,妹妹肚子餓,多吃了幾口,我嚇阻:「弟弟也肚子餓,不能吃太多,輪到他吃了」。三個人躲雨兼填肚子,等待雨的停止。
這是我小時候的肚子餓回憶,我現在回想起來都感到有些感觸,但是這樣的回憶頗令我回味的,因為這也算是特別的兒時記憶,我們用少少的錢換來的半條土司跟一碗泡麵,吃起來雖然不能滿足我們的肚子,但是吃到的時候,變得很感動,因為起碼當時那時一點點的食物,變得分外美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