只待一家公司,然後做到老,很棒?
不是不能在一家公司待很久,而是我不認同同事對於「只待一家公司,然後做個十年」,這樣顯是很有忠誠度、很棒的評價;並且他認為人不該換工作,最好服務一家服務到老的思維。
今天不談工作技巧,也不談怎麼準備面試才是王道,而是要跟大家聊聊一個話題,就是「只待過一家公司,然後做十年,很棒?」為什麼會討論這個話題呢?起因最近我和一位大約五十多歲的同仁,針對這個議題爭論了一番,彼此不同意對方的看法。
好,到底為什麼會吵這個呢?這就要從最近的一場面試說起。
最近公司裏頭由於人事異動,需要一名內務總管大臣,由於有些特殊性,這邊我不多解釋,總之,這場面試採取三對一的形式進行,我是那三個面試官裡頭的其中一位,這樣的面試經驗蠻難得的,一般來說,我們大多參與的是一對一的面試形式,但這次的特殊性以及效率考量,有了三對一的經驗,也因為這次的經驗,讓我從中看到不同面試官的認知與面試提問技巧是有多大的差異。
我們面試到某位求職者,他從畢業以來就待在同一家公司,一待就是十年。當我們面試結束的時候,我問這位面試者,是否還有其他公司的面試機會,對方提到這個可能是弱點,許多公司覺得經驗太少了。此時,那位五十多歲的同事大聲地說,「不、別這麼說,這樣非常好,我覺得你待在一家公司服務那麼久,這樣太棒了,這樣表示你非常有忠誠度」。當下的我聽了很不以為然,因此提出了不同的意見。
我持相反的看法出自兩點:1. 待得很久就表示忠誠度高嗎?只有這項歸因嗎? 2.我認為長期只待在同一間公司,這在能力與眼界的廣度上與歷練上,較為不利。這邊我想針對第二點做更多的回應和解釋。
先說說我個人的工作經驗吧,我在32歲以前的工作比較飄盪,也就是從老一輩的人眼中來看,是欠缺忠誠度與不穩定性高的。32歲以前的我換了許多工作,但也因此涉略了許多不同的產業,但在32歲之前所從事過的行銷工作,大多以B2C產業為主,當時的工作型態就是朝九晚十,甚至有過幾個工作,曾經都發生過工作到晚上一兩點才回家,也有過一個禮拜連續五天這樣的工時。
年輕時候的我想,既然發現這裡不適合,那就長痛不如短痛,趕快了結,也比較不浪費青春;另一方面,當時的我還沒找到適性的路,也就是我還在對我的職涯摸索中,有些同學可能很早就遇到他們理想的工作,或是適合他們個性發展的工作,有的更幸運的是才沒多久的時間,就讓他遇到熱愛的產業或工作,我摸索的時間比同儕來得長。所以每當我參加同學的婚禮時,同桌的人問起你現在在那裡服務,同儕都會投以一種眼光、又換了的說詞。
當時看起來挺不好的事情,卻有美好的另一面。這所謂事情都有一體兩面。
我因為在不同產業打滾,讓我職涯的體驗豐富很多,也因為32歲前的工作型態都是一天當兩天在用,所以即便履歷表上一年的工作經歷,我實際都超過了一年以上,因為每份工作我都使盡全力去打拼,很爆肝;但也因為歷經不同公司與產業,會的技能也不斷擴充。
就好比我快速在不同戰場上打仗,叢林戰的打法就是要掩護、還有使用霰彈槍,所以你學會掩護、躲藏、偷襲還有用霰彈槍;當你換到草原打仗時,你可能就要瞄準度強的;你在大樓林立的都市中打仗,可能要會用狙擊槍。同樣是行銷工作,每家公司著重的點不同、使用的行銷工具也不同,甚至軟體功能也不同,因此你要在短時間內快速拾起這些武器來打仗,知道指揮官的目標。
因此,當我32歲時來到B2B科技產業的行銷工作時,當時在幾個案子中,主管曾經表示「這個你為什麼會?」,同事覺得「你好會!」,我必須說剛出社會到32歲之間,別人眼中看似的顛簸,對我來說是很重要的養分。但我得說在B2C產業從事行銷工作,一直以來我想在工作之餘學點東西,比方Photoshop等影像編修軟體,這在當時幾乎不可能實現的,因為每天都是很晚下班,有時假日要加班,所以付費的上課學習是很奢侈的,並不是錢的問題,而是時間稀缺。
爾後到了B2B科技產業後,由於行銷的目標對象變成企業,我”第一次”經驗到甚麼是準時下班。印象最深的是,剛從操到不行的產業來到科技公司,快七點的時候我去同事們的座位看看,結果座位空空如也,我問少數還在的人,怎麼大家都回家了,別人還覺得我是怪咖,說這很正常呀。也因為這樣的工作型態,讓我下班可以安排進修課程,去學了許多過去想學,但一直無法做的事情。
這麼一待,我也待了將近九年。看似安穩的工作型態,一般人通常會想做到退休,但以我的個性,對於生活很需要有”不同的”刺激的我,對於舒適圈感到不安,對,看起來很矛盾吧,舒適圈本該舒適,但我真的很怕”膩了、乏味”這件事情。這也可以從我在這待了快九年的公司歷程上看得出來,越到後面,我在外頭的付費學習、上的課程也越來越多,感覺很像渴了,很想大量喝水的感覺。想跳脫舒適圈是我離開一間大家嚮往的工作環境的理由。
所以就我個人的經歷來說,我真心覺得32歲前的各種工作嘗試不僅豐富我的經驗值,我也意外懂得各種技能,而32歲之後趨於穩定,不僅是知道個性上比較喜歡這類比較硬且冷的科技類產品,這是相對於美容保養或流行等女性產品而言,以及喜好偏向採取展覽、研討會、新聞廣告這類的工作內容。才進入了產業深耕的階段。
這也回應到一開始的爭論:「一直待在同一家公司、都沒換過,很久超棒的」!這真的表示很忠心嗎?我覺得不全然只有這種歸因,因為如果一家公司讓你覺得值得待,或是待得很舒服,或是正好滿足這個工作者的現況,還是想換但換不成、或是換了可能沒法比現在更好的話,當然就會一直待。如果有甚麼無法獲得滿足的部分,或是遇到繼續待下去會不舒服的時候,往往他才會想離開。
說了這麼多,你應該可以知道我不認同那位大喊「一直待在同一家公司、都沒換過,很久超棒的」的同事吧。尤其問到如何超棒?原來是他認為這表示”忠誠度非常高”,我就很不能認同。況且,有過不同公司的工作經驗,你遇到的問題也不一樣,你打的仗本來就不同,你獲得的能力和眼界當然也就不一樣。又好比,你一直都是在沙漠裡打仗,打了20年,對,你很會沙漠中打仗,你可能是沙漠戰場的專家,但是你永遠就只能在沙漠裡打仗,20年了,不僅沒有體力、沒有彈性、學習力也打折,換到其他戰場你可能就會滅亡了,只能繼續在沙漠打仗到終老。
換工作不是罪,也不全然是沒有忠誠度,現在的社會換工作的原因不該只是”有沒有忠誠度”這把尺來做評斷標準,而且不同的工作經歷真的讓你會的可能更多,前提是,你每份工作都是全力以赴,所以不要跟我說我換了一堆,可是我甚麼都沒學到,先反問自己有沒有處處留心,多做多累積經驗值,當你覺得做某件案子越來越得心應手的時候,就是你舒適圈建立起來的時候,然後該提起腳步,為跨出舒適圈來做準備。
說了好多,我總結一下我的想法,我覺得理想的狀態最好是:你在30到33歲前可以多方嘗試,找到你工作或產業上的興趣,從出社會到那個年紀之間,可以從事三、四個不同的工作 (當然三個比較理想,以符合年長一輩的人對穩定性、忠誠度等看法),然後每個工作有個兩、三年的經驗值,對於企業來說,也不會顯得歷練太少,或是讓人覺得你的穩定性不夠,然後你又可以享有各種工作中累積到的不同技能,讓你變成百變的孫悟空,你對環境的適應力也會比一般人快速,因為你要快速學習以因應新公司的需求;在心智的磨練上也會有更多的鍛鍊,因為你不知道你下一家公司或人事是不是處在風雨交加的狀況。
而30到33歲以後,最好可以深耕於某產業。倘若你要待在某家公司很久,我也相當建議你有職務輪調或晉升管理職的經驗,如果輪調或管理職你都無法掌控,那麼也盡可能的在你原本的職務內容中,接受不同的專案和挑戰;再不行的話,也可以在你每年都要執行的大專案下,給自己設定不同的挑戰,比方今年的我,要比去年的我,採取更有創意的做法執行此專案,或是設定更大的目標。唯獨有這樣,你才能在穩定性的基礎之下,透過職務的轉換、專案的不同、或是創意/表現的精進,來豐富你的職涯歷程。
當然,如果你是像我過去某同事,他一出社會就很幸運地遇到他畢生最愛的工作,整個待的非常爽快且樂在其中,一做就做了20年並且還在繼續待,要待到退休為止,我曾經問他,為什麼你可以待這麼久?他回答我說:我超熱愛我目前的工作。這樣也不是不行,因為幸運如他,最一開始他就遇到了「最愛」,可以長相廝守、相看兩不厭,這樣也是天底下最美妙的事情之一。
回到一開始講到的背景,這位面試者待在同一家公司很久,而且是從出社會就待到現在有十年的時間,我不認同另一位年長同事大聲誇讚忠誠度高的特點,但不表示我對這位面試者扣分,只是會覺得在經歷上稍稍可惜,但更重要的是,他在該公司服務時,有過職務輪調與晉升管理職,另外,在面試過程中他的應答有出色的表現,例如做為管理者時有Guts地去溝通協調部門同仁的衝突,以及面對職場霸凌的挫折時,他如何解決問題與處理心情,讓他看起來單一的工作經驗變得瑕不掩瑜。
總而言之,職涯轉換、轉職或轉換跑道並非壞事,這些工作經歷,不只讓你的能力、眼界上會有所不同,以及工作環境轉變,你要快速調適自己進入不同工作環境。只是,每份工作都要全力以赴,真的可以學到東西、”實際地”累積經驗值。但切記,把握在30到33歲前,三、四個工作經驗,每個工作兩到三年的頻率最好;對於長期待在同一家公司的工作者來說,也未嘗絕對不好,而是你要從內部尋求轉換職務的機會或晉升管理職,若沒有前者機會,也可爭取不同專案的負責,甚至在原本的專案上力求精進。
最後,不要再跟我說待個十年就是忠誠度超高了好嗎。
PS. 題外話,我文末寫到「學到東西」,這點我有延伸另一篇想寫,因為我覺得一定有人會誤解這個詞彙,因為常常聽到求職者說,「希望公司給我這個學習的機會」,我不喜歡聽到求職者說「希望來公司學習.....」。那你會質疑我說,你前面那段寫「學到東西」是見鬼嗎?自己打臉嗎?所以我有必要說明「學到東西」的概念,避免你以為來上班就像來上課,公司是來付出,不是學習,下篇再來講。